淺 談 老 人 抑 鬱 症
老人自殺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題目,在預防工作的焦點上,多則集中在支援長者、推廣健康的晚年生活等。實在,自殺與抑鬱症的關連亦不容忽視,外地已有不少調查顯示約有六至九成長者自殺前,皆有抑鬱徵狀。據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在零三年的一項調查研究中發現,在十三句描述長者抑鬱症的句子中,被訪者平均只能正確回答五句句子,平均分約三十九分。由此可見,市民大眾對長者抑鬱的掌握,還未有充分的認識。
「病向淺中醫」的道理無人不曉,但可惜的是,不少人察覺不到抑鬱症的病徵,尤其當長者在面對長期病或親人分離時,常有厭世的表達,卻被誤以為只是一些負面情緒的反應,因而耽誤求醫的時間,加重了病情的嚴重性,甚至直到自殺不遂才知道被證實患了抑鬱病。
當然,若果大眾能及早發現正視長者抑鬱症的問題,悲劇便可減少。近年,喜見不少機構已提供抑鬱症的資料,但對於長者抑鬱的認識,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大家正視和了解的。
知多一點點
長者容易患上抑鬱症
非也!年紀越大的長者,並不表示他們較易患上抑鬱症,經常抑鬱亦非晚年的應有特徵。最容易患抑鬱症的年齡組別是介乎25歲至44歲的人士,約有四分之一機會,65歲以上而身心健康的長者,只有15%有可能患上抑鬱症。雖是如此,年齡老化帶來身份及環境改變,例如:退休、喪偶、失去經工作和經濟能力、欠缺支援網絡等,皆容易令長者產生壓力和情緒低落。若長者要在這些變轉中獨自承擔的話,他們患上抑鬱症的機會便越高。患病長者與抑鬱
很多患抑鬱症的長者,長期訴說自己體弱多病,由於抑鬱症的病徵與身體病患很相似,故疲倦、欠動力、失眠和胃口差等,家人往往以為這是老人常見的身體毛病,因此掉以輕心,抑鬱症被身體病患所遮掩。根據調查,慢性氣管患者和心臟病患者,有百分之五十有機會患上抑鬱症。人家常說「想死」
中國人的思想傾向負面,長者亦被定型為思想偏向悲觀,在口邊掛著死亡的字眼,時有出現,於是令其他人習以為常。對於長者自殺念頭的表達,會以間接的言語為多,例如:「我的時間無多」、「沒有東西再值得我留戀」等。其實,不少有關自殺的研究顯示,有自殺念頭的人也會向外界流露死亡的意向或計劃,而抑鬱症病患者是會較易有輕生念頭的,故此,我們應多加留意,長者對生存意向和價值的表達。
人本身會經歷不同的情緒,亦能感受到如何掌控它們,這是正常的。但若果情緒出現問題,控制情緒的感覺失去了,反而常常被某種情緒籠罩,更甚是影響其心理、生理和日常生活的時候,這可能需要接受醫生診斷,以了解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外地的研究指出,情緒病患者包括抑鬱症於接受適當的治療後,成功康復的機會接近80-90%。故此,只要患者及早接受藥物和心理治療,並得到家人和社會支持和理解,抑鬱症是可以受控制和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