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從小就是家中的寵兒,她比我漂亮,讀書比我聰明﹔學校裏的同學搞小圈子,常常排斥我、取笑我﹔工作間同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沒有一個好人。為什麼世界這樣不公平﹖」
一名抑鬱症病人的心聲,說明負面思想和情緒在情緒病和性格異常中非常普遍,當事人往往只看到事情灰暗極端的一面。認知行為治療認為,不合理和負面的信念和想法,都是心理問題的重心,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扭轉這些心理狀。
預防勝於治療,除了糾正問題外,培養正向心理,可以是精神健康和美好人生的基石。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始創人Martin Seligman指出,過去心理學太側重病態心理和精神病,較忽略美好人生和正向心理的研究,故應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心理學應能啟發人去建立愉快情緒、正面思想、積極行為,無論在個人或社會的層面上,發揮人的美德和潛能,建構美好幸福的生活。正向心理學正進行大量研究,希望以科學實證方法探索這課題。
到底,樂觀和希望可否驅趕抑鬱﹖自信和放鬆能否減少焦慮﹖關愛和體諒又能否消除怨憤﹖Seligman在學童的研究顯示,樂觀訓練可令人的抑鬱和焦慮情緒減半。所以,要預防情緒病,不妨積極培養正向心理和個人潛能,如樂觀、勇氣、希望、堅忍、信仰、社交能力等。
在心理治療中,治療人員可與受助人探討如何建構正向心理和有意義的人生,不再局限於討論病情﹔可以教導對方欣賞生命,學習知足和專注,投入熱誠和關愛,將自己的煩惱看輕一點,甚至關心他人﹔學習以豁達的心態面對困難,懂得何時堅持,何時放手和接受﹔更可引導受助人認識一己的長處,發展潛能。
正向心理學不單可應用於精神健康方面,更可應用於孩童成長、親子、教育、工作、人際關係等,當然,這些課題都有待更多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