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心理治療的工作裡,接觸的病人當中,有焦慮的、抑鬱的、怨憤的、內疚的;人生的路越走越沈重、越走越灰暗,心靈極之脆弱,對自己或人生感到失落、絕望。
治療這些病人時,我運用傳統心理治療的方法,幫助病人了解自己問題的成因及如何藉改變對問題和自己的看法、感覺和做法去改善病情。不論我用的手法是引導、探索、支持、教育或是訓練,重點始終是病人的問題和病徵,為要幫助病人從病態的心理中糾正過來。
然而,當我見病人越多,就越發現病人需要的不單是問題的處理,更是自我的重整、信心的重建、正向心理和積極生活的追尋。原來,樂觀和希望是抑鬱的剋星,自信和輕鬆是焦慮的殺手,關愛和體諒是怨憤的靈藥。我開始在心理治療中與病人探討如何建構正向的心理和有意義的人生,不再局限於病情和問題的討論,我發覺病人對這些探討頗感興趣;我亦引導病人認識自己的長處,發展潛能。
後來,我發現自己的臨床經驗,原來與美國心理學的最新發展──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有共同的信念。正向心理學的始創人Martin Seligman指出,過去心理學太側重病態心理和精神病,較忽略美好人生和正向心理的研究,應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心理學應能啟發人去建立愉快的情緒、正面的思想、積極的行為,無論在個人或社會的層面上,發揮人的美德和潛能,建構美好幸福的生活。現在正向心理學正進行大量研究,希望以科學實證的方法去探索這方面。
我信預防勝於治療,正向心理學正符合這點。Seligman的研究顯示,樂觀訓練可令人的抑鬱和焦慮情況減半,所以若要預防情緒病,建立愉快生活,我們就要積極培養正向心理和自己的潛能,如樂觀、勇氣、希望、堅忍、信仰、社交能力等。
正向心理學不單可應用於精神健康方面,更可應用於孩童成長、親子,教育、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面。「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的成立,正是希望能幫助巿民建立健康情緒和正向心理,此乃中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