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Optimism)是什麼?

樂觀是人對各事物所持的一種思想態度,是我們如何歸究事情發生的原因,對事情慣用的一套解釋形態 (Attribution style)。樂觀的人,對發生了的事付予正面的詮釋,對未發生的事則會預計好的結果。

心理學家沙尼文博士(Dr. Seligman)認為,一個人樂觀或悲觀,取決於三個歸因事情的思想層面,包括:恆久性、普遍性及個人性。

事件 思想 樂觀的人 悲觀的人
不理想和挫敗的事 恆久性 暫時的:「失敗很快便會過去。」 永久的:「為什麼惡運總是纏繞著我不肯走?」
普遍性 局部的:「今次這件事失敗了,不代表其他事樣樣也不成。」 普遍化:「我連這件微不足道的事也做不好,所有事情我j都做不好。」
個人性 外在的:「今次的失敗未必全部都是我的錯,其他因素亦可能有關…」 內在的:「都是我的錯,都是我不好,失敗只因我而起。
稱心如意的事 恆久性 永久的:「今次得,下次都會得!」 暫時的:「李老師讚我,因為我今日特別好彩。」
普遍性 普遍化:「今次的成功,證明我的努力沒有白費;祇要肯努力,我做其他事也可成功的。」 局部的:「我只有在這件事上做得到,其他的就做得不好了。」
個人性 內在的:「我成功,因為我的本事和肯努力付出。」 外在的:「好彩有人幫助我,否則靠我自己,一定不成事。」

有趣研究:

  1. 樂觀的人比較容易成功,工作效率高,身心比較健康 (Taylor & Aspinwall, 1996; Scheier & Carver, 1985, 1992)。

  2. 參加過樂觀課程的學生,比沒參加的學生,數年後出現抑鬱症的比率少一半。

  3. 美國有研究指出,樂觀的保險推銷員銷售額多37%,比悲觀的員工離職率少兩倍。

  4. 香港城市大學2004年的研究指出,樂觀的大學教職員面對失業危機時,相對比悲觀的教職員較少壓力,生活滿意度較高,心理病徵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