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傑和偉倫都在會考首科失手,考得不理想,一向悲觀的志傑不斷自責,對餘下的科目都失去信心,而樂觀的偉倫既沒有自責,更沒有灰心,繼續做好考試準備。結果,志傑的表現持續下滑,偉倫反能收復失地,考取好的成績。
個人的成敗往往不在乎能力,在乎心態。相對悲觀,樂觀的人較自信和快樂,較易解決問題,較能對抗逆境,適應力亦較強﹔甚至健康也受這性格影響﹕加州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樂觀的人身體有較多能消滅病毒和細菌的T細胞。另一項研究顯示,樂觀的人在30年後仍然生存的機會率比悲觀的人多兩成﹗
樂觀是否可以培養出來呢﹖樂觀研究的權威Martin Seligman指出,樂觀悲觀其實是思想習慣,是可以訓練和改變的。兩種人對事情有不同的「詮釋模式」﹕悲觀者認定困難是永遠的,無法改變的,自覺什麼 都做不好,是徹底的失敗者,把問題都歸咎到自己身上﹔悲觀者將問題災難化,忽視正面的事實,以為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短暫及與他們無關的。
A(Adversity困境)﹕找出問題的困難所在,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
B(Belief信念)﹕反問自己如何理解或解釋這件事情,有否傾向悲觀的詮釋模式。
C(Consequence結果)﹕這種理解令自己產生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
D(Disputation辯論)﹕這是整個思想改變過程的關鍵所在,成功與否在乎能否反駁自己悲觀的想法。你必須轉念,與自己辯論,指出悲觀思想的問題所在,以理據和善意說服自己,採納樂觀積極的解釋和對未來的預測。可試試回想過去成功的經驗來加強自信。
若自覺:「我怎樣努力都是白費的。」便應自我辯論﹕「我未試過又怎知呢﹖是否以前所有努力都是白費呢﹖有否過分悲觀呢﹖」只要重複練習轉變思想模式的方法,自然可以駕輕就熟了。
當然,過分樂觀也有問題,如未能防患未然,或以「樂觀」為疏懶的藉口,自欺欺人。所以要的是合理平衡的樂觀心態。
「不如唔好去面試啦!我知我實唔得!」小杰收到升中自行派位面試通知信後便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