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憂慮變成習慣

所謂「習慣成自然」,當憂慮可以為習慣,便形成憂慮型性格。這種人的特性是:

  1. 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人;
  2. 擔心自己的應付能力,怕不能應付;
  3. 將生命看得太沉重,太緊張結果、怕失去,怕失控;
  4. 需要高度控制環境和一切,不能隨機應變;
  5. 對生命過份的執著和抱過高的期望;
  6. 不能容忍失望和失敗;
  7. 以為憂慮得多就代表關心和努力,自己正在處理問題;
  8. 生理機制:重覆的經驗形成強化的神經傳遞路線(neural pathways),使大腦很易被觸動,容易產生重覆憂慮的思想。

為何我們這樣難改變憂慮的習慣?

  1. 過去的經驗如創傷,使我們產生慣性的思想和行動模式。
  2. 以為憂慮是應份的,是負責的表現,是關心愛身邊的人的表現,如「我擔心你代表我愛你」。
  3. 中國人保守的性格,需要安全感、安定、不喜歡冒險和改變,容易憂慮事情的變化,後果深不可測。
  4. 對自己和別人缺乏信心,缺乏信心的人害怕面對挑戰,容易憂慮。對人缺乏信心,不相信別人會幫助自己。
  5. 對人生有過高的期望和過份的執著,認為人生「應該」是怎樣怎樣的。一切應該如你日期望去發展、不能容忍失望和不如意的逆境。

憂慮等如焦慮症嗎?

憂慮是人的正常反應,在生活中是不缺少的,因為它令我們提高警覺,以懂得避重就輕,趨吉避凶,使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

焦慮融合了多種不愉快的情緒,當中包括是焦急、焦躁、憂慮和疑慮等。要是同時有憂慮、恐懼和緊張的情況出現,那便要警覺這是焦慮的信號了。

長期處於焦慮狀態,會叫人身心過度疲累,成身體不適或損害,如心臟、消化系統功能出現毛病,常常失眠等。此外,因 為經常處於警覺狀態,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更會降低工作及應付生活壓力的能力。這可能是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有關焦慮症的詳細資料,請按 「認識健康情緒」。)